/ 编者按 /
“文学新批评”今日推出易文杰《ChatGPT智能时代,青年的文学评论如何与AI角力?》。作者坚信文学批评是同时代人的批评:它意味着一颗年轻的心,去理解另一颗年轻的心;它意味着一个新人,握紧手中饱蘸墨水的笔,与我们的时代同呼吸、共命运。面对人工智能的挑战,初出茅庐的青年评论写作者应当贴近作品、贴近人物,写有“情”的评论,也需要充分把握历史,以青年之锐气感应时代、梦想未来。本文系“文学新批评”平台首发,感谢作者授权发表。
如今,ChatGPT的兴起,文心一言的推出,引起了众声喧哗:今天,在人工智能越发强大的时代,我们还能够从哪些方面追求属于我们人类独一无二的生存意义?人与人工智能共处时,人类应该发展什么独特优势?坦白说,刚开始看到了网上的新闻,也令作为评论初学者的我产生了一种危机意识:我还那么年轻,如果被AI取代了,我的职业价值何在?要是我没法应对最新的挑战,我的职业方向在哪里?鲁迅先生说,凡事需要研究,才能明白。通过与最新的ChatGPT与文心一言交流与实践体验,我以为青年的评论,价值在个体思想,依旧是有可为的。
首先,当我们把这个现象放在一定的脉络来看,这并不是一个太新鲜的事物。2016年,阿尔法狗赢了李世石,引起轩然大波。2017年6月23日,在浙江乌镇举办的围棋挑战赛,由谷歌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对阵柯洁,经历了4个多小时的酣战,阿尔法狗执白1/4战胜了柯洁。同时,微软小冰学习了大量诗歌作品之后写诗,写出了一些颇有徐志摩风味的诗。那几首发表在《青年文学》的诗,有一定的小清新的味道。而这在当时也引起了许多讨论,甚至是一种危机感。
在这种“危机时刻”,评论家杨庆祥老师写了一篇题为《与AI的角力——一份诗学和思想实验的提纲》的文章,他虽然描述的是诗歌,我认为描述评论也很合适:
更重要的是,不仅仅是我们的一己之情,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作品中折射出来的时代的情感结构。比如说,当我们为新东北作家群的作品写作评论的时候,我们需要做的是把握那个转型之中寒风呼啸的东北。而青年人,本身情感就是最为丰富的,我们理应如此。青年的心需要文学,青年的心也需要文学批评。我仍记得,十五六岁出头,在中学图书馆翻阅王小波的小说时的激动,那是一场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;我仍记得,十八九岁时,读到福柯对批评的定义,“文学批评应该挟着风暴和闪电”。而今天,我仍坚信,文学批评是同时代人的批评:它意味着一颗年轻的心,去理解另一颗年轻的心;它意味着一个新人,握紧手中饱蘸墨水的笔,与我们的时代同呼吸、共命运。正如巴迪欧所说的那样——“爱是最小的共产主义”。
如何让一己之情与时代的情感结构融通?这就要求我们的评论需要如杨庆祥老师所说的那样,“占有全部的时代”。年轻人需要让自己的评论写作非常充分地把握历史,非常敏感地把握我们这个巨变的时代,并且梦想未来的时代。首先应当具有一种历史意识。这种历史的意识并不仅仅是艾略特所说的,对文学传统的历史性的把握,更是要用一种长时段、大历史的社会视野,把握我们当代的创作。比如说,从“漫长的九十年代”“百年五四”的视野中把握我们的当代文学。其次是用一种症候式阅读的眼光,把握我们最新发生的事情。最优秀的批评家,像刘勰、鲁迅、罗兰·巴特,都是非常敏锐的,这并不是迎合,而是贴紧、凝视我们这个时代。套用阿甘本的说法,就是做“同时代人”。之后,在把握现实的基础上,在我们的笔下描绘出那种生机勃勃的梦想,那种展望未来的远景维度。人工智能或许能够搜集大量的资讯,但他们没有办法根据现实展望未来。作为大学生,最可贵的品质就是一种青年性,对未来的渴求。简单来说就是一种锐气,锐气非常重要。
——是的,我们的“文心”,理应比“文心一言”更为活跃地搏动着,为波澜壮阔的大历史、大时代。正如罗素所说,我们活着的三个理由是——为渴望的爱情而活,为对知识的追求而活,为对苦难的人类的同情而活。青年人的评论,不也是这样吗?
图片来源|Pexels Unsplash
延伸阅读
危明星|实感:ChatGPT与文学的距离
王 贺|ChatGPT与“人文学的想象力”
南 帆|ChatGPT:文学与“算法”
王小英|ChatGPT能把文学怎么样?
朱丽丽|ChatGPT:人工智能时代的新问题
李 杨|ChatGPT与文学工作者
王金芝|ChatGPT和“下流社会”:一种现代性的后果
编辑|田明月
审校|宋 嵩
核发|崔庆蕾
网友评论